近日,记者获悉,中国首家专注于建筑模型与建筑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建筑模型博物馆广州馆,拟于8月底正式开放。该馆展陈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将带领市民穿越“微缩建筑世界”,感受从岭南传统居所到未来概念空间的多样建筑形态。
建筑模型博物馆广州馆位于广州设计之都核心区设计殿堂的三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建筑设计、国内知名数字展示行业龙头企业风语筑与广州白云建科控股集团联合策划、源计划建筑设计师事务所担纲展陈设计。馆藏以大湾区建筑为主体,兼顾全国及全球优秀作品,致力于成为建筑文化传播与空间教育的实验平台。建筑模型博物馆广州馆不仅拥有高水准藏品体系,还拥有宋春华、何镜堂等14位学术委员构成的学术资源队伍。
该馆以岭南传统空间原型为灵感,分设四大展厅,分别呼应围屋、竹筒屋、合院、园林四种在地建筑形态。展览以MODELS(模型)为主题,通过六大主题展区,为观众呈现一场关于建筑与模型、地方与全球、艺术与建造的多重对话。
其中,M-MONUMENT(纪念碑)展示世博会中国馆、殷墟博物馆等象征城市文化的建筑模型,何镜堂院士的经典作品集中亮相;O-OASIS(绿洲)以深圳建科大楼为例,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共生,打造岭南特色庭院休憩空间;D-DENSITY(密度)通过竹筒屋原型,展示城市高密度生活场景,包括白鹅潭艺术中心、大禹纪念馆等模型;E-EARTH(大地)聚焦乡村振兴实践,如桐庐胶囊书屋、阳朔糖舍,展现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L-LINK(连结)临展区将用于举办主题交流活动,促进建筑思想的流动;S-SOUTH(岭南)集中呈现大湾区建筑师的创新实践,如由何镜堂设计的港人子弟学校、珠海基督教堂等。
“整个博物馆有200多个建筑模型,涵盖大湾区地标、乡村改造、未来实验与建筑师的跨界装置等,堪称‘建筑版百科全书’,比如,由何镜堂设计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细致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篆字与‘新九州清晏’屋顶花园;孟建民的‘泛建筑学’实践——猛犸一号动感影院,以机械元素打造沉浸式未来空间等,都是值得细品的特色展品。”建筑模型博物馆广州馆运营人员邓珺介绍。
与此同时,博物馆现场也穿插了互动体验和数字导览场景,馆内采用二维码扫码讲解形式,可让观众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设计理念。此外,竹筒屋内的互动装置、李兴钢的“聚落椅”艺术装置等,为参观过程增添趣味性与参与感。
“博物馆在试运营阶段,已有数百位市民、学生、建筑师抢先体验。有妈妈专程写信表达孩子对模型的痴迷,还有建筑系大学生在展区流连许久‘走不出去’,不少建筑设计相关单位也纷纷组织前来参观交流。”邓珺介绍。
据悉,馆内学术深度与大众科普并重,既是建筑师的“第二课堂”,也是市民探索空间美学的全新目的地,非常适合建筑爱好者、学生及家庭游客参观。8月底,该博物馆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届时可通过“建筑模型博物馆”小程序免费预约。
地址: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 3F
交通指引:
地铁2号线黄边站:D出口步行约10分钟
公交黄边北路站:步行约7分钟自驾导航至广州设计之都停车场(环隧东入口),往E3栋方向,乘坐电梯可达地面
采写:南方+记者 谭超 通讯员 周亚君
拍摄:石建华